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浏览数:199次
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 广西希望高中 刘琪 【摘要】地理学习作为一门文理兼具的科目,具有其特殊性,高中生在地理学习中,对于某些抽象知识、繁杂知识的难于理解,也使得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产生厌烦、以至惧怕心理。之所以会产生如此状况,主要在于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欠缺的思维方法,而教师在地理教学生要注重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这样既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可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 学生思维方法 方法培养 新课程标准 一.要以充实牢固的基础知识作为根本 地理学科基础知识量大,且较繁杂,在培养学生思维方法的时候,必须具备牢固的基础知识,因为方法的培养很多的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以基础知识为例,以基础知识为本。诸如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但凡谈及思维方法的问题,就地理的具体科目而言,则都是以基础知识角度出发,使学生感知思维方法的来龙去脉。而对于基础知识,理解在先,记忆在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也需讲究思维,如对于必修一中“三圈环流”的理解,以及在其影响下所形成的气压带、风带的记忆,只需记忆赤道低压带以及东北信风带即可,其他各气压带、风带则完全按照其分布特征一一推出,无需全盘记忆,如此则大大减少记忆量;再者,在“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记忆中,为避免混淆,则可总结出冬季风偏北,夏季风偏南的规律。有着牢固的基础知识,思维则有培养与建立的平台。 二.思维方法的培养需要学习兴趣的支持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作为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要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地理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适当分段,分散难点,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如在必修一“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教学过程中,先通过学生的自身感受及基本常识总结出气候的特征,再通过对比总结差异,进而诱发学生对于差异的思考,从而得出之所以会出现特征上的差异是由于成因的不同,而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求知;再者可以直现情景,给学生介绍某种气候控制下的区域地理特征,如“地中海气候”典型分布的地中海沿岸地区,瓜果品质好,思考其与气候之间的联系,最后总结,使得学生耳目一新,兴趣自然变得浓厚。 三. 运用生活实际来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生活即地理,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实际上对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先认识地理中的一种现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再进行验证推广到一般的过程。因此对地理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如对时间问题的分析,在高三地理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个对时间计算的完整思路和概念,因此没有必要在这个地方花太多的精力,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去做很多的难题,本人以为关键在于让学生思考时间的定义,如地方时,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分析其来源,缺陷以及补救措施,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地方时——区时——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思维脉络。又比如在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为什么低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先分析粮食低产的原因有哪些,属于地理地原因又有哪些,符合该地区的会有哪些原因,这些原因又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解决等等。由此及彼,学生就可以用来分析一系列的地理原因了。 四.培养学生思维方法需要耐心 在地理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要学生善于思维,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方法自然也难以形成。基础地理知识、规律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学好地理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同时要注重知识与题目的联系,不能只教不练,要安排适当的习题讲解课,在习题课中要把解题思路的发现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不仅要学生知道该怎样做,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什么促使你这样做,这样想的。这个发现过程可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或由学生讲出自己的寻找过程。 五.引导学生掌握多种思维方法 高中地理学习中有多种思维方法,不同的思维方法在不同的问题中所起的效用也不同,所以要适当选择。如:1、“极端”思维法,这种方法适于解决在难以理解问题过程的情况下得出结论,比如在“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中,北半球下半年,各纬度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是由纬度越高,昼越长,在此可以这样解释:赤道(0°)昼长12小时,北极点(90°N)为极昼,昼长24小时,所以纬度越高,昼越长。2、逆向思维法,也称之为知果索因法,如果学生不能由因及果进行思考,则可反向思维,如在区别恒星日与太阳日时,只要对比两个数据,则得出太阳日较长,相对于恒星日,地球肯定多自转了一定角度,则推出两者的区别。3、类比思维法,类比思维是通过联想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把已经熟知的地理知识、地理规律、思维经验与所研究的地理现象、过程相联系,找出它们的相似性,并用类似方法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如讲到等深线、等降水量线、等压线时,教师只要提示学生与等高线相对比,就可解决这些概念。4、形象思维法,这种方法就是人们利用自然形象进行思维的方法。如在进行地图教学时,由于地图引起学生形象思维有三种因素:一是空间关系,如地图的范围,经纬度等;二是地理形象,如山脉、河流、岛屿等;三是图例符号,如地图上的颜色、等高线、表示城市的圆圈等。通过对地图的观察,会从三方面引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活动,有利于形成学生对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想象,有利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5、归纳思维法,归纳思维是由一系列具体地理事实材料概括出一般地理原理,或者是由一些特殊地理事物推导出一般地理原理的思维方法。如我国北方的黄河,海河,辽河等河流,除了它们各自的特性之外,都具有含沙量大,水位变化大,冬季结冰等共同特点,这些特点加以归纳,即可得出中国北方河流水文的一般特征。对于学生来说,掌握更多的地理思维方法,对于问题的思考则会得心应手,有法可行。 总之,良好的思维方法的培养,要求教师把知识作为过程而不是结果教给学生,为学生的思维创造良好的环境。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趣味所在,快乐所在,并主动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同时,对于教师本身来说,也会丰富我们的教学经验与能力,提升教学水平,并能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 上一篇: 论高中地理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提问效率
下一篇: 浅谈地方创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