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广西希望高中2021年清明节放假通知

浏览数:1338 

尊敬的家长朋友:

您好!

一年一度清明节来临之际,为了让您和孩子们度过平安的节假日,根据国家放假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现将清明放假安排相关事宜提示如下:

一、放假时间

全校4月3日(周六)至4月5日(周一)放假调休,共3天。

二、放学时间

4月2日(周五)下午放学,初、高中、实验部安排做好宿舍、教室、清洁区卫生后可分批离校,具体放学时间安排如下:

【初中部】学生14:00 可以离校

【高中部】、【实验部】学生15:00 可以离校

三、收假时间

4月5日(周一)晚收假,18:40 学生进教室晚自习,由班主任下班。4月6日(周二)按周二课表上课作息。

四、安全度假

战“疫”仍在进行,不可掉以轻心。

清明放假全体师生注意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如非必要不要离开广西,往返途中要全程带好口罩,建议不参加超过10人以上的聚会,文明祭祖。

民政部发布通知——清明节祭扫要采取预约、错峰、限流等措施,减少聚集,并严格落实祭扫场所清洁消毒、祭扫人员体温检测、口罩佩戴等防护防控措施。

学校温馨提醒——文明低碳祭祀,注意防火。叮嘱孩子外出踏青或游玩时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外出前查询天气预报,如遇雷雨异常天气,及时避险。

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建议选择居家追思、网络祭扫,避免到公墓等人群聚集场所扎堆祭拜,防止交叉感染。

祝您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广西希望高中

2021年3月29日


知识小贴士——清明习俗

清明节,中国“时年八节”之一,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即冬至后的第108天,通常为4月4日—6日之中的一天,是传统重大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祭祀、缅怀祖先,为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家长可带孩子去踏青郊游、放风筝,参加各种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和孩子一起亲近大自然、享受大自然,在活跃孩子身心的同时,开阔孩子视野,增进亲子感情。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比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习俗一:扫墓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风俗传统。到了今天,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传统习俗二: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传统习俗三:放风筝

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给自己带来好运。


传统习俗四:吃青团子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油绿如玉,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的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传统习俗五:荡秋千

秋千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一种运动。春秋时期传入中原地区,因其设备简单,容易学习,故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很快在各地流行起来。汉代以后,秋千逐渐成为清明、端午等节日进行的民间习俗活动并流传至今。


传统习俗六:拔河

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节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传统习俗七: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传统习俗八:插柳

清明插柳戴柳另一种说法是驱鬼辟邪。我国北方一些地方将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合称为“三大鬼节”。因受佛教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的影响,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称为“鬼怖木”。


传统习俗九: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帝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传统习俗十: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传统习俗十一: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北方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又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


传统习俗十二: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节令食品

由于寒食节的冷食习俗移植到清明节,我国北方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

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青团又称清明饼、棉菜馍糍、茨壳粿、清明粑、艾叶粑粑、艾糍、清明果、菠菠粿、清明粿、艾叶糍粑、艾粄、艾草糕、清明团子、暖菇包、艾草青团等等。在闽南侨乡,每逢清明节必定做一些糕、粿和米棕,在清明节前后让家人食用。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俗话说:“清明粽子稳牢牢。”清明前后,螺蛳肥壮。吃藕是祝愿蚕宝宝吐的丝又长又好。吃发芽豆是博得“发家”的口彩。吃马兰头等时鲜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