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乡书馆读书推荐25 || 《纸房子》——为书痴狂的书奴浏览数:181次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六年前暑假,我在西乡书馆“闭关”,主攻拉美文学。翻到有点心烦意乱之际,无意间翻到一本薄薄的小说——《纸房子》,居然与我当时的状态“心有戚戚焉”。现在重读这本书,感慨万千。 《纸房子》,是乌拉圭作家卡洛斯·M·多明盖兹的趣味小品。 剑桥大学教授布鲁玛读着《艾米莉·狄金森诗集》,在过马路时被车撞死开始,死者的同事为死者代收到一本从乌拉圭寄来的康拉德的《阴影线》,书本遍体鳞伤、陈旧不堪,前后沾满了又脏又粗的灰垢,三面书口还附着状似水泥的粗砾。 《阴影线》的引言里写着: 小说的故事就从这个似乎没有什么关系的引言,却道出了整个故事的真谛。 “我”就从这个悬念开始,跟着作者一路追寻,寻到了一个藏书家布劳尔和他疯狂的用珍本盖起来的纸房子。 《纸房子》中的藏书家布劳尔为了他的藏书,耗尽他的家财,全拿来买珍本、孤本,以至于藏书把他自己的生活空间占得满满的,布劳尔只能住到楼上盥洗功能的小阁楼里。尤其是离婚之后,他辞掉工作,全身心投入到藏书中去,走火入魔。他只在书海里游荡,一进书本拍卖场就六亲不认,把一票朋友全得罪完。 以书为友,以书为情人,也有可能布劳尔把自己当成了一本书,一本文献学目录的书。 布劳尔被他的两万册藏书困得死死的,毕生心血全都灌注上头,由于日益找不到一本想要的书,布劳尔决定给藏书编目,但他并不认同图书馆的编目方法,而自己创造了一套新的关系编目,挖空心思避免两位有过节的作家的作品摆在同一层书架,例如,略萨与马尔克斯,因为友谊宣告决裂,两人的书便不可摆在一起。 不幸的是布劳尔用来伴读用的伙伴——烛台,烧了放置索引卡片的柜子,呕心沥血的新编目一夜化为灰烬,他绝望至极。 心灰意冷的布劳尔带着几卡车的书,来到偏僻的海边,雇用一个可靠的水泥匠,盖起一座纸房子。 书中的世界,仿佛是爱书之人的世界,区别于现实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哪里有震耳欲聋的街市的喧嚣、明灭闪烁的灯光霓虹与酒吧里哇啦作响的电视,必须借由居民的意气消沉,才能提供足够的空气喂饱城市的肺囊。面对城市的繁华,爱书之人始终觉得不符合自己的精神世界,也许,只有书才是不可负的。 曾经的阿根廷甚至是拉美,让人在恐怖的环境下窒息,甚至自己的命根子(书),都被当做政治打击对象。那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些人要为书而疯狂了。 但是,过犹不及。布劳尔想征服书籍,没想到却是被书征服了。“布劳尔”们把书凌驾于生活之上,把书当成至高无上精神领袖,可能这在不自觉间被书所困了。 书是危险的,它令人着迷,容易变成“书呆子”。布劳尔被纸房子围困,长期离群索居,受尽精神折磨,最后终于亲手拆毁了它,挖出一本《阴影线》寄还布鲁玛之后不知所踪。 这本书影响我很多,真正痴迷于书的人,才能去体会“布劳尔”们的疯狂。 自上了大学到工作的头几年,我经常沉浸在读书当中,不可自拔。这几年不怎么敢沉浸在书籍当中了,唯恐自己走不出来。师弟黄效跟我说过,一个人一经过书店就忍不住进去,那这个人就走偏了。爱书、爱读书都是好事,不过,我个人觉得,即便是爱读书,还是要更多关注生活,生活才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