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乡书馆读书推荐24 || 《瞧,这个人!》——一个人如何成其所是浏览数:487次
马克思与尼采,是同一个时代的德国哲学家,但是两人素无交集。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去理解尼采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瞧,这个人!》,有些译本译为《看哪,这人!》,是德国哲学家尼采的最后一部著作,是他的自传。本书是最能代表他的作品,他以主要著作为线索对自己的思想主张加以描述。可以说,这本书才是真正解读尼采的密码! 综观尼采的思想和著作,他的最大特色就是叛逆和力量。他反对理性,反对基督教传统,宣扬生命意志。但是,他的最大缺点就是晦涩,导致他的思想时常被误读,甚至被利用。 尼采的大名,是所有人都如雷贯耳的,但是不管是初学哲学者,还是所谓的专家,都几乎没有人真正读懂过尼采。大家习惯性地给他贴的标签是:疯子、超人鼓吹者、说呓语的病人。 说出“上帝死了”的尼采,不仅不是一个反对上帝的人,而且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原教旨主义者!他不认同的是基督教教义,而不是不认同他的上帝! 1、 破译尼采密码的途径一:他的思想和著作。 尼采的思想和著作,基本上是一以贯之的,就是万物皆有其蓬勃向上的意志,任何阻挠、折衷、调和都是徒劳甚至邪恶的。 人类文明发展到十九世纪后半叶的尼采时代,可以说基本上是两种路线的斗争,一种是以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为源头、受挫于中世纪教会思想遏制、崛起于文艺复兴、旺盛于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另一种就是诞生于基督教文化,僵化于教皇帝国的教会势力。当然,宗教改革后也出现了第三种路线,就是质疑于教皇帝国的僵化而欲重塑真正的基督教文化的新教势力。 2、 破译尼采密码的途径二:尼采说过“上帝死了”,但是还有后文。 尼采的的确确说过“上帝死了”,但是,他的本意是什么呢?人们总喜欢片面了解名言,比如我们引用“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从来不读后面的“以有涯随无涯,殆矣”。我们读“相濡以沫”,从来不读后面的“不如相忘于江湖”。在《快乐的科学》中,尼采是这样写的----- 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面,尼采这样写道: 3. 破译尼采密码的途径三:尼采发疯前的身份认同。 在拖着残病之躯,在人间孤军战斗45年之后,在受尽病痛折磨、失恋打击和全世界的冷落之后,尼采终于在绝望中疯掉了,他在崩溃前最后一刻寄出的几封信,全是匆忙草就;在给丹麦天文学家勃兰兑斯的信的落款是-----“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人”。 而在《瞧,这个人!》里面,尼采的自我认同也是有很明显指代的:“瞧,这个人!”,是将近两千年前,罗马总督彼拉多第一眼看到押到面前的耶稣时所说的一句话。尼采将这句话作为自传的标题。而本书最后一句话是:“世人会理解我吗?-----狄奥尼索斯反对被钉十字架者………” 1、 一个病人,为什么可以如此热爱生命? 尼采是出了名的热爱生命,而且是决绝地从来不附加任何条件地热爱。如此厄运连连的生命,如何能激起他如此真诚的热爱?在我们没有破解尼采密码的时候,我们时常是读不懂的,因为没有逻辑关系的东西我们是记不牢的。现在明白了,他认为他的上帝自有其意志。你手上拿的就是这副牌,你不要质疑,你的任务,就是把它打好!在你所拥有的条件下,“成其所是!”------这也是尼采这本自传的副标题! 2、 他为何一直崇尚酒神精神? 酒神精神,是一种迷醉般的消弥边界,是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融合。人类的不安份,妄图以理性和秩序突破尼采的上帝的意志,这种天真的失去,是他们失去归路的关键。尼采认为,他的上帝自有其意志,何须卿等多虑?世间芸芸众生,无一不是在前文所述的三种思想范畴内,这些所有的思想,在他的上帝的意志面前,都是可笑的。让生命意志自由生长,让所有生命发出造物主所能赋予的最强音!这才是一个人要关心的事情。至于谁要误读,谁要利用,那都是凡人的事情了。 艰难晦涩的尼采思想,从来没这样简单过!尼采认为,世人不是迷失在无知的迷障里,就是迷失在知识的迷障里! 掩卷沉思,我仿佛看到这样一幅场景:在尼采的上帝为人类上演的自由生命的大戏上演时,所有观众对号入座。一个拿到一个很糟糕座席的男人坐好了,满心期待大戏的上演。这时,观众席上骚乱开始了:后排的抱怨座位不好;前排的人在交换名片建立人脉,大声训斥后排观众;有人在高呼如何安排座位才是最公平合理的,有人在尖叫反驳。面对失控的局面,尼采声嘶力竭地疾呼安静安静,让我们观看这场生命意志的演出吧,但是他的声音被湮没在喧闹中了。 疯了,你们都疯了!他大叫道。 你才疯了!有人朝他喊道。 而这场人类的喧嚣,至今没有平息。 读到书中最后一句,“世人会理解我吗?”我的心情是极为复杂的,既有终于读懂了这个天才的喜悦,又有为这个人、这个人的哲学感到的极度悲恸。杜兰在《哲学的故事》中是这样结束对尼采的评价的:极少有人因天才而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 泪奔……… 下一篇: 希高博雅登上了《中学生》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