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中国网——遇见博雅,遇到无限的可能性 ——广西希望高中博雅初中校友印记

浏览数:777 
遇见博雅,遇到无限的可能性 ——广西希望高中博雅初中校友印记
中国网 2022-11-22 17:13

广西希望高中是中国第一所以“希望工程”命名的高中,2009年创建初中部,20年来,学校秉承“真善美爱,全人教育”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品格习惯为根基、中英语文为特色,艺术体育为特长”的办学特色,逐渐从公益助学型学校发展成为一所培养社会英才为目标的广西区示范性中学。

今年是广西希望高中建校20周年,校友们纷纷写信回忆他们在校的时光,祝贺母校20岁生日快乐!


黄川夏校友

(2011—2013年就读广西希望高中博雅初中,2017年以高考理科670分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目前北京大学在读研究生)

或许是年纪渐长,近来就着天时地利,经常和昔日高中同窗小聚闲谈。来往间不免各自回望人生旧事,唏嘘嗟叹。凝神思索间,惊觉我的高中生活平平无奇,竟未留下太多印象;初中时光反倒能如数家珍,历历在目。

我始终认为,在博雅待的短短三年,使我最终成长为现在这般模样。可以说,我与博雅的相遇全凭缘分。那时,博雅才建成不久,声名未起,也不知道我母亲究竟从哪里辗转打听到了它。我糊里糊涂地被拉到校园,冥冥之中却感到这就是属于我的学校。现在回想起来,大概是博雅自有一种包容、开放、富有人文素养和国际视野的文化底蕴;它油然而生,无处不在,初见时便给我带来难以磨灭的直觉体验。如此看来,我在高中毕业后“弃理从文”,亦或是后来对文章编辑与翻译的兴趣,大抵自那时就已经注定。

倘若问博雅给我带来的最大影响,首先必定是阅读。随着新媒介时代不断发展,信息碎片化和语言浅平化带来的一系列效应愈加明显。诚然,新的媒介技术会生产出与之匹配的媒介形式和媒介内容(例如,短视频),进而影响人们的思维与行为模式。我对此坦然接受。但当我怀着知识生产的抱负去到出版社兼职,却只收到一些“出版社没什么用”“人们都已经不读书了”的奚落时,仍然会感到怅惘失落。我很幸运,博雅带我找到了阅读纸质书的乐趣,毕竟印刷媒介所能训练出的冷静思辨与逻辑能力在新媒介时代依旧重要。在这个新媒介席卷一切的世界里,阅读为我敞开了更多元的视角和体验。

我在博雅还学会了如何与人建立起信任感。现在回想起我的初中岁月,不知道该说它是“浓墨重彩”,还是“鸡飞狗跳”。幸好,博雅的老师们都很包容体贴,让我还算平安顺利地度过了中二时代。除了相信别人,更要相信自己。博雅所给我提供的视野,是我从未想象过的广博。从这里,我开始思考自己在社会和世界中所处的位置,畅想自己所能到达的高度。当年的我未能得见,这一切将伴随终身,使我获益良多。

韦庆超校友

(2013—2016年就读广西希望高中博雅初中,2019年高中毕业,高考理科685分,被北京大学录取):

时光如梭,光阴似箭,转眼间,希高迎来了自己的20周年生日,而作为希高曾经的一份子,我也已经离开希高6年。高中毕业后我曾再踏入希高一回,望着熟悉又陌生的校园,思绪又回到了曾经。

印象里,走进希高的校门,便踏在格致路上。砖块堆砌而成的路面,是早晨晨跑的场地。来到国旗下,似乎又回到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歌仿佛奏响在耳边。康德楼里,中午广播准时的播放起来,以及大课间一楼面包间不由得拥挤起来。还有那西乡书馆,那是我常去的地方。初中的空闲时间,我来到书馆,结识了阿加莎克里斯蒂,走过东方快车,也经过尼罗河上,从此对推理小说着迷起来。康德楼相连着的是金光苑,那是教室的所在。宛如四合院的布局,感觉阳光能照到任何一个角落。站在教室的窗户旁往里看去,尽是整整齐齐的精致的书桌。曾经写字都需要垫子的桌子都被换掉了。走入教室,又回到了那一个个日子:抱着书本背着匹诺曹;学习着古文,领略中华文化;对着字帖、拿着毛笔临摹着书法,以及在阅读课上、在小说中不停地遨游……

在希高三年的学习里,有笑也有泪,辛苦学习努力奋斗,也是能够乐在其中的,更别说希高特有的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实在是丰富了学习生活,开拓了视野。如今,希高的变化很大,当初只有两间教室小小的西乡书馆,现在建成了漂亮现代的网红图书馆。我相信希高会越来越好的,再次祝贺希高成立20周年。

黄语桐校友

2011—2013年就读广西希望高中博雅初中,2013—2016年就读广西希望高中部,2016年以高考文科624分被华东师范大学录取,目前在南宁二中担任语文教师):

很难不想念希高——是我两次从希高毕业后最深刻的体会。说“想念”,其实与很多场景相关,比如和朋友说到学校对手机的严格控制、当年年级组长在周一集会时提到同学们的各种“违纪”小花招。当然啦,也有在三角梅道路上散步的悠闲傍晚,在松林里自己挖坑做灶,以松针为柴而做成的烧烤,以及每年都会去猜测主题和主题颜色的读书节,还有抬起头永远漂亮的晚霞,每年6月高考揭榜时雷打不动的烟花,总会变得五颜六色的彩跑和校运会……真要数的话,我用六十年也说不完这五年半在希高度过的宝贵时光。

但是“想念”并不只是因为青春而已。很长一段时间我不知道如何去形容这种“想念”,直到毕业后和朋友见面,她感慨“感觉有的话,只有在希高说才有人懂”,我才明白,所谓的“想念”不只是青春,也有希高作为铺路者、老师作为引路人在我们身上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对这所学校的念念不忘,不仅来自于鸡汁福袋、螺蛳粉汤泡炸鸡腿以及肉粉,更来自于我离开后脚踏实地的每一天里,发现不是每一所学校的领导会因为宿舍楼没有热水而在全校集会上郑重鞠躬道歉,发现不是每一所学校都能够在教室外感受诗意和吟诵古典,发现不是每一所学校会放手让学生完成校内活动——发现我的自由、自主和独立,是来自学校、老师、同学以及家长的陪伴和帮助。

所以我始终在想念希高,想念J1102,想念S1407,也想念和伙伴们一起建立起来的松声文学社,想念我在这所学校里接收到的平等的厚爱——而这些都是当时的我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

这种想念在心底生根发芽——我终于实现我的理想、成为人民教师了之后,当我的学生与我分享读书心得时,我不假思索地写下我的回复: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相信希高人对这句话都有一种的默契吧。

祝希高、博雅生日快乐!愿我们心怀希望,自由翱翔!

蒙葆全校友

(2016年—2019年就读广西希望高中博雅初中,2022年高考以理科669分的优异成绩被南京大学录取)

时间很讨人喜,当你凝视它的时候,它只是如漏中之沙般一粒粒落下;时间却也很讨人厌,当你被其他事物吸引去了目光,转头而望,它早已不见踪影。

六年前的八月,我踏入博雅校园,那之后的三年,如今仍如同瑰宝一般深藏在我内心最深处的盒子里,让我时不时翻阅、把玩。

那三年,我收获了纯真的友情。在高中乃至大学,虽仍留有“班级”这个概念,却再也无法让我重新体会在博雅所感受到的班级凝聚力。各种的活动——“养护蛋宝”、元旦晚会、班级合唱、周末电影时间、“赚一元钱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各式的课堂体验——诗歌接龙、经典阅读会,让我们从互不相知,到成为挚友。与其称其为班级,我更倾向于称其为一个新的大家庭。

那三年,我收获了前进的勇气。为参加运动会做准备,我付出了一个月的努力;为了为家里减轻一些学费负担、以及中考考出好成绩,那不知多少个五点起床的凌晨、多少个举灯背书的夜晚。如今,记忆虽一点点地被冲刷而去,我可能会忘了名次、忘了分数,但我忘不了那些奋力向前奔跑时的感受,是那些感受,让我后来仍然敢于去尝试与突破。

那三年,我收获了丰厚的学识。不得不承认的是,即便已经到了高二,很多次的英语考试,我依然靠吃初中老本位于年级前列;《桃花源记》、《望岳》等古文诗歌,时至今日也未从我的脑海中抹去;在博雅了解并熟记的古代文化常识以及古文常用字词,让我能轻松应对高考考核的文言文。

每个博雅人的三年之感或许有差有别,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个收获颇丰的、难以忘怀的三年回忆。但有一样东西是一致的,那就是博雅为我们带来的无限可能性,让我们能不断探寻未知,探寻那个更好的自己。


查看原地址